新能源汽车网欢迎您!

嘉宾发言集锦:未来出行时代的品牌塑造

2017-11-20 11:17:03 来源:百人会
  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和出行方式的改变将重新定义汽车,各大车企不仅要重视产品和技术的提升,还将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。在此基础上,企业品牌的建立与运营也显得尤为重要。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,还是造车新势力,都将面临一个新的命题——在未来出行时代如何进行品牌塑造与品牌创新。为此,2017全球未来出行高层论坛邀请了来自品牌营销、咨询公司和传统车企与新进公司的专业嘉宾,共同探讨这一主题。以下是嘉宾发言精选:

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胡百精:

  汽车要设计建设为可沟通的,进入式的传播品牌。要用媒介的理念设计车。将来品牌传播的信息不再是汽车品牌生产企业,汽车本身就是内容生产的内容主体。将来汽车的品牌宣传应该把自己设计为一个媒介平台,同时以对话的观念重构品牌,和目标观众之间是平等的、敞开的、可沟通的。凡是不具备对话职能的传播运动、展览、展示、演讲,都可以去掉。新能源汽车太容易注重新能源本身属性,而忽视了它的媒介和对话属性。

  目前无论是传统的主流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,用户彼此之间仍然是隔离的。用户之间没有建立联系,没有成为社群。企业不能再把车主当作买卖对象和交易者,而应当在用户间建立连接,把他们当作有自己利益主张和价值诉求的真实的生命个体。实现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信息联系。

  汽车数据工场联合创始人 张晓亮:

  智能化和无人驾驶,改变了汽车的内涵;移动出行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,改变了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,以及移动出行的方式;共享经济的出现,改变了人们购买汽车和拥有汽车的方式。所有这些共同促成了整个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,汽车企业用了几十年打造的品牌差异被瞬间抹平。

  面对新的挑战,很多企业想做移动出行服务商,在我看来这个角色是很难转变的,因为汽车企业非常注重技术创造,和服务平台的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。产品制造商关心产品的属性,服务提供者强化自己服务的体验。

  车企要定义从产品到品牌的过渡,首先要在战略上去定义清楚未来的目标,从而在产品组合和每一个产品的特征线上做得更好。过去的挑战是如何进行内部的沟通,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品牌与品牌之间寻求合作,在跨界的地方寻求合作。

  应该形成一个类似于变革管理委员会的组织,大家共同寻求对未来的洞察,比如该找哪些品牌合作、如何定义下一代的产品特征等,在这个组织平台上快速达成共识,这是最高效率的品牌塑造方式。然后我们再去把这些目标清晰的落地,形成面向未来的整个服务平台,或者整个服务品牌的塑造

  知萌咨询机构创始人、CEO 肖明超:

  在新出行时代,怎么打造一个品牌?除了刚才讲到的一些产品价值要素之外,其实更重要的是创造想象力,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品牌是很难活在人们心目当中的。未来出行的概念不仅仅是工具的简单升级,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体验的升级,未来出行一定是新的生态体系,这个新的生态体系要超越产品,超越工具,思考怎么样在未来构建我们的服务体系和体验体系。

  过去我们汽车产品和汽车品牌的区别是用价位、LOGO和不同的概念来区别。所有汽车广告都是工具化的概念。但是今天不一样,在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时代,汽车这个产品越来越变成人们个性化出行生活的智能化终端,也就意味着每一辆车都意味着不一样的生活,所以智能化、场景化、个性化、情感化,是汽车产品和品牌未来要去思考的塑造的方向。

  未来出行时代的品牌想象力如何去构造?我想是三个“新”,第一是新的品牌定义;第二是建立新的话语体系;第三是使用新的传播界面,和用户、消费者进行沟通。

 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林密:

  电动汽车整个市场的状态主要有三个驱动:第一个是政策倾斜,带来了路权的友好,不限号、不限行、不限购。此外是财政补贴。第二个是环境驱动,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上,真正用这个角度去自发做出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大。第三是科技发展,技术的发展能使电动汽车跑得越来越远、充电越来越快、车型越来越好。我们思考电动车市场的品牌塑造,要从这三个角度去入手。

  企业应当怎么看待消费者?到底谁在买电动车?这是从战略层面到远期规划,都需要考虑的问题。我非常同意“精众”的概念,我国以后会像欧洲那样非常成熟的市场,没有单一品牌会占绝对大市场份额的趋势,各种小众品牌,各个位数的百分点去瓜分这个市场。未来每个消费者都希望产品变得更好、更美、更契合自己、更特别。消费者买的并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一种态度,为什么消费者会接受小众的东西?一方面是受产品本身所吸引,更主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,是为了小众而小众,为了不一样而选择小众。从小众的角度切入,带起了大家对于小众的追求,最后变成一种大众产品。

  Auto Space创始人兼CEO 曹芳宁:

  随着整个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升级,汽车行业的发展,尤其是消费者对于出行领域的需求,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。无论是从二轮车到四轮车,众多领域都发生巨大变革,整个产业链都存在非常大的创新空间。辅助驾驶、共享汽车、ADAS、自主泊车等新技术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当中。

  在交通出行中,车联网带来了投资机遇,主要来自于两点。一是消费者对于出行领域习惯的改变。几年前汽车是身份的象征,消费者不太能够接受以租赁模式来拥有汽车,但是现在由于出行场景的变化,汽车已经变成了出行工具,而不是简单的一种资产,或者身份的体现。所以,未来在场景化汽车的出行平台,或者说由出行运营方主导汽车行业价值链的趋势越来越清晰。包括福特、大众,纷纷都把自己的口号改成“世界卓越的出行服务提供商”,这是由于中国消费者消费模式产生了改变。第二是政策上,无论是交通拥堵的治理,还是网约车牌照的发放,在每个城市都有具体的扶持政策,这些都说明整个市场在越来越健全,包括整个环境、基础设施,也越来越多的服务这些共享出行的服务商。

  江苏赛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麟:

  中国汽车消费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。最早有一辆桑塔纳是很了不起的事,私人用车也非常罕见,汽车消费以官方为主。现在汽车已经普及,消费理念也在变化,原来是身份的象征,到后来是出行的需求,现在是各方面多元化的需求都出现。车企到底是大批量的生产满足所有人需求,还是针对特定市场满足个性化需求?这是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问题。80后、90后用户的消费取向和消费行为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,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。车企到底要满足哪一条?全部满足不可能量产化的生产,智能化的体系也许可以相对大的程度满足个性化需求,但是真正全部满足个性化需求,小众是可以的,大众无法满足所有多元化需求的。中国自主品牌,这两年大量出现,这是个好事,同时也发现了新的消费人群不像老的消费人群有太多的品牌感情,大家对于品牌的忠诚度,或者说依赖度,在大大的减轻,更关注的是这个产品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
  政府的引导让我国在电动汽车上迅速走到世界的前列。我希望同行更多的不是关注补贴,而是关注国家引领电动车大的趋势,把自己的产品做好。

  《汽车商业评论》 总编辑 贾可:

  在智能网联,即汽车“四化”下,新的汽车公司,或者新的汽车产品,标签都是一样的——智能化,安全。这些标签是所有汽车公司,是所有新旧势力都在追求的。企业的技术能力分两种,一种是把智能、无人驾驶、AI做到极致,这是纯的技术能力,是技术原本意义的技术。还有一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,这是一个怎么样理解客户的技术,以客户为导向。这个话说起来容易,但如何真正理解以客户为导向,也是需要有技术的。这种技术很多公司是不掌握的,或者说只是嘴上说掌握了。谁更能掌握呢?不是纯搞技术的公司,而有可能是一些互联网公司,这些人能够真正洞察消费者的需求。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,从终端PC、传统的PC,到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端、智能手机,再往下演变的超级终端,就是智能汽车。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什么要做智能汽车,逻辑就在这里。

  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 俞经民:

  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去反驳现代企业是为了品牌转的,而品牌是为了客户体验转的。所有人都知道柯达创新败了,所有人都知道数码技术是它发明的。所以平台背后就是战略,战略的实施是三个交互,第一个是客户需求,或者引领客户需求。所以要了解客户。第二是要有关键的技术、关键的决策。我们原来学品牌的时候就是两种,一种是功能化,一种心理化。所以要围绕客户需求,并将能更好满足需求的这些关键性的认知、关键性的技术和关键性的决策结合起来,使品牌发展的战略往前走。第三是团队,要做到志同道合,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往前做?有本书叫《基业长青》,一个企业是不是基业长青,关键是你的愿景怎么样。将来有共享经济,有个人消费,我们压力不会变小,而是是会更大。

 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赵刚:

  未来出行时代没有那么远大,也没有那么神奇,只是在这种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、整个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,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形态,是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性。出行本身不是一个目的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,所以我觉得未来出行并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,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,轻松、安全,以及很舒适的场景。

  未来出行时代的品牌塑造需要有战略耐心,不能着急,不能说一夜之间就成爆款了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我们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,最后回来的时候还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,把产品做好,把体验做好,这样才朝前发展。

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公司总经理 李一秀:

  决定未来出行生态的关键性要素,在短期第一是体验,第二是服务生态,是市场很大的变化。在长期则是智能科技和无人驾驶,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将影响未来整个出行生态的长期变化。

  在产品上,差异化一定是从产品协同响应的,从规划开始,产品和定位相关的工作都要协同。每一个厂家、企业,每一个产品,都希望自己是差异化的、是最好的,都瞄准我认为应该是高度智能的,是最好的感官品质的。大家所说的差异化,是一样的差异化。但是到客户心理反馈的时候,你所讲的差异化和客户认同的差异化,往往就会出现差异。根据实际投放产品反馈过来的消费者的感受,才是产品需要真正具备的差异化。当然,其他因素也不是说都不重要,但是往往一个产品的配制的亮点,或者个性化的选择,决定这类细分市场的突破。

 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勇:

  未来出行时代需要考虑出行管理的问题,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出行需要规划,以什么工具或者什么方式去做,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平台,能够把所有出行方式能够管理起来,不管是骑车,还是地铁,还是航空,都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无缝对接的出行的管理。这样的平台是一个就能够把所有出行全部管理起来?还是需要通过好几个平台进行连接?

  未来我们到底在这样一个全生态链里面定位是什么?作为传统的主机厂,或者新能源制造的电动车的主机厂,我们真的只是去迎合成为一个提供硬件的提供者?共享单车的概念,对我触动很大,因为这个问题引发很多思考。首先是我们作为一个主机厂,或者制造商,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,这是第一个问题。第二个问题,难道我们真的只能做单车的供应商吗?不能去做摩拜平台吗?我用过摩拜,也用过小黄车,却从来没有想过到底是谁造的,我只是知道有这样便捷的平台,让我享受共享出行的便利和乐趣。如果我们主机厂不努力,可能未来就沦为不知道的品牌,只能是电动汽车硬件供应商的角色。与其这样,我们不如参与进去,来打造这样的平台。我希望未来出行时代我们主机厂是电动汽车的客户,否则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,我不想做这样的角色。

  长安汽车品牌公关部总经理 杨大勇:

  未来公共交通会是大发展的时代,也是大家主流出行的一种方式,但这并不会取代私人购车未来的发展。私人拥有一台车的历程是怎样的?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,这是每个普通消费者的梦想。不管我一个月能开这个车多少天,不管这个过程中我坐了多少回地铁,但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汽车。

  未来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,可能个性化的需求会逐步逐步的占领上风,越是公共交通大发展的时候,越有各个的特点。但我们不能把消费者理解为专家,很多人开车的时候并不能明白转向多么细腻,或者底盘有多么扎实。消费者感受到最重要的特点,一个是设计,造型是不是能够个性化。一看设计,就知道符不符合我想象的美好事物的判定。二是品牌故事是不是能够跟我内心的价值观形成共鸣,未来将是这样的一种架构。

0
生成海报
下载海报
试驾、服务、优惠购
网友评论
推荐阅读